# 科布多的“孤勇者”:噶勒章那木济勒与杜尔伯特部的传奇坚守
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,虽历经岁月沧桑,却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。今天,咱们就来聊聊科布多地区那段充满热血与忠诚的往事,主角是杜尔伯特部首领噶勒章那木济勒,他可是一位妥妥的历史“孤勇者”。
1911年,外蒙古在外部势力的“蛊惑”下,上演了一出宣布独立的“闹剧”。就像一群小伙伴原本好好地在一个大家庭里玩耍,突然有个“坏孩子”跑过来,怂恿其中一些人要自己单干。但杜尔伯特部首领噶勒章那木济勒却不为所动,他坚定地站出来,成为当时唯一公开反对分裂、坚持效忠中央政府的蒙古部落领袖。这就好比在一群随波逐流的人中,他是那个逆流而上,坚守正道的勇士,这份勇气和定力,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。
噶勒章那木济勒为何如此忠诚呢?这就得从他的家族说起。他的家族世代受清廷册封,那可是享受了不少“福利”,高官厚禄自然不在话下。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公司里,公司一直对他和他的家人很好,给他高薪,还给他各种荣誉,那他肯定对公司充满了感激和忠诚呀。所以,噶勒章那木济勒家国观念深厚,视中央为部落生存的根本,这也是情有可原的。
展开剩余70%1912年,科布多保卫战打响,这可是一场极其壮烈的战斗。噶勒章那木济勒率领千余部众,就像一群无畏的斯巴达勇士,与清军一起孤守科布多城。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叛军,那差距就好比拿着长矛大刀去对抗枪炮,难度可想而知。但他们没有退缩,拼尽全力坚守。可惜,现实是残酷的,最终因寡不敌众,再加上外部势力的阴谋诡计,科布多城还是被攻破了,伤亡惨重。这场战斗,就像一部悲壮的史诗,虽然结局并不美好,但他们的勇气和坚持,足以让后人铭记。
城破之后,噶勒章那木济勒并没有放弃,他率领残部退守边境,就像一群受伤的狼,虽然暂时被打败,但依然有着不屈的灵魂。他们多次向民国政府求援,可当时的民国政府也是“泥菩萨过河——自身难保”,内忧外患,根本无力支援边疆。这就好像一个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危险,拼命向家里呼救,可家里却因为各种麻烦事,无法伸出援手,那种无奈和绝望,想想都让人心疼。
即便处境如此艰难,噶勒章那木济勒依然至死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。他在流亡中坚持到1913年去世,临终还不忘嘱托后代“勿忘中国之根”。这就像一位临终的英雄,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传递给下一代,那份对国家的热爱,让人感动不已。而他的部众也很给力,在他死后仍秘密传承着这份家国情怀,仿佛是在守护着一个珍贵的宝藏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,都不曾放弃。
后来,部分杜尔伯特人迁至新疆北部定居。他们就像一群迁徙的候鸟,虽然换了一个地方,但依然带着自己的文化和记忆。他们在那里延续文化,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,将那段往事传承下来。而留在外蒙的部族就没那么幸运了,他们遭到打压,相关历史也被刻意淡化,就像一颗星星被乌云遮住了光芒,但即便如此,那份深埋在心底的家国情怀,也难以被完全抹去。
从历史意义来看,噶勒章那木济勒与杜尔伯特部的这件事,是近代中国边疆危机的一个缩影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时国家的艰难处境,也凸显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坚守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他们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,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。
而从当代启示来说,这一历史事件就像一个警钟,时刻提醒着我们:国家强大是边疆稳定的基础。只有国家强大了,才能为边疆地区提供坚实的后盾,让那些妄图分裂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。同时,它也告诉我们,维护主权与民族团结是多么的重要。噶勒章那木济勒的故事如今被重新挖掘,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案例。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,让我们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力量,明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像噶勒章那木济勒他们一样,用行动去践行。
其实,在历史的长河中,像噶勒章那木济勒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。比如新中国成立后,哈萨克族的胡达拜尔干自幼家境贫寒,解放军剿匪时他主动担任向导,后来退役便在别克多克牧场“三号沟”一带放牧巡边。1988年退休后,他将护边巡逻的接力棒交给儿子胡拥军。胡拥军肩负起护边员的职责,36年如一日在阿尔泰山间往来,共拦阻临界牲畜4000余头(只)、人员20余人。还有蒙古族妇女尼玛,1971年响应号召,带着儿子搬迁到中蒙边境,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。半个世纪,她像胡杨一样扎根戈壁,母子接力守边护边,累计巡护边境线18万多公里,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上千人次。
他们都是平凡的人,却做着不平凡的事。噶勒章那木济勒与杜尔伯特部的故事,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,但它所蕴含的忠诚、牺牲与国家认同的价值,永远不会过时。它就像一座灯塔,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,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,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,热爱我们的国家,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。所以,让我们记住这些历史中的“孤勇者”吧,因为他们,我们的历史才更加精彩,我们的国家才更加伟大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天创网配资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-专业实盘配资杠杆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