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尼摩船长,欢迎乘坐鹦鹉螺号。今天,我将带领大家踏上知识的航程,探索历史的深海。
在炎兴元年(公元263年),黄崇作为尚书郎,随卫将军诸葛瞻一起前往抵抗曹魏的进攻。当时,黄崇多次向诸葛瞻提出战术建议,却没有得到采纳。最终,蜀军在涪县与绵竹先后遭遇惨败,这一系列的失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。若诸葛瞻采纳了黄崇的建议,蜀汉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?让船长带你细细分析。
一、家世显赫,受尽良好教育
黄崇,益州巴西郡阆中县人,世家出身,父亲黄权是蜀汉的镇北将军。自幼,黄崇便接受了严谨的教育,对兵法和谋略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。他的父亲黄权,曾随刘备出征东吴,然而,在夷陵之战中,蜀军惨败,刘备被迫仓皇逃回巴蜀。黄权当时被吴军切断退路,最终不得已投降曹魏。虽黄权投降魏国,刘备并未追究其家属,而是依旧厚待其亲人,充分体现了对黄权忠诚的肯定。
展开剩余78%因此,黄崇虽然出身与父亲的降魏无关,却一直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。他的官职也稳步上升,最终成为尚书郎。
二、兵败涪县,血战绵竹
炎兴元年,曹魏发动了大规模的攻蜀行动,魏军一路南下,势如破竹。魏将邓艾率军突破蜀防线,直接攻占了剑阁,而后邓艾更是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剑阁西面的江由,进一步逼近蜀中重镇。此时,蜀帝刘禅急忙派遣女婿、卫将军诸葛瞻领兵迎敌,而黄崇也随之担任参谋,参与这次重要的战役。
在蜀军抵达涪县时,邓艾已经成功占领了该城。诸葛瞻本身就经验不足,而这一战更是他首次独自指挥,面对重镇的失守,他不禁感到困惑和慌乱。黄崇深知此时刻不容缓,便建议诸葛瞻迅速占据涪水南岸的险要地形,阻止敌军进入成都平原。然而,诸葛瞻并未听从黄崇的建议,仍旧犹豫不决,迟迟未能采取行动。黄崇焦急万分,甚至为此痛哭流涕,最终因为诸葛瞻的拖延,蜀军失去了对抗魏军的良机。
接着,邓艾趁机发动猛烈进攻,迅速突破了蜀军的防线,将他们逼迫到绵竹。诸葛瞻意识到自己已无路可退,决定在绵竹展开死守战。黄崇与诸葛瞻并肩鼓舞士气,全力迎战魏军的强攻。邓艾派遣邓忠和师纂进攻绵竹,虽然一开始遭遇了蜀军顽强的抵抗,但邓忠和师纂也逐渐意识到,若继续进攻,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。于是,他们请求邓艾暂时停止进攻。
然而,邓艾亲自督战,眼看成都就在眼前,怒斥邓忠和师纂的不作为,并命令他们再次发起进攻。此时,邓忠和师纂也明白进退皆死,索性拼死一搏,最终引发了惨烈的战斗。
邓艾的军队久经沙场,经验丰富,且兵力远超蜀军。尽管蜀军奋勇抵抗,但由于兵力劣势,再加上许多士兵缺乏实战经验,最终魏军还是成功攻占了绵竹。黄崇与诸葛瞻一同战死,这一战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关键转折点。
三、若听从建议,是否能挽回蜀汉?
船长认为,若诸葛瞻听从黄崇的建议,尽管未必能够完全避免蜀汉的灭亡,但至少可以延缓魏军的进攻,为蜀汉争取更多时间。
首先,虽然史书中未明确记载诸葛瞻的兵力,但从战况推测,蜀军大致有一万左右的兵力。而魏军则拥有三万兵力,兵力差距悬殊,且魏军士兵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力明显高于蜀军。因此,诸葛瞻面对正面交锋时显然无法抵挡邓艾的进攻,他的唯一选择就是避其锋芒。而黄崇的建议,即占据涪水南岸的险要地形,显然是为了拖延时间,让蜀军能稳住局势。
其次,历史上姜维曾凭借剑阁的天险成功挡住了魏军主力,使钟会一度进退维谷。涪县的地形虽然不如剑阁险要,但依然足够蜀军利用地势进行防守。若诸葛瞻能够坚持,拖延魏军的进攻,那刘禅和蜀汉百官或许能够恢复信心,暂时不至于选择投降。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蜀汉南中都督霍弋手握一万兵力,他镇守的南中地区部族众多,战力强悍。若蜀军能够在涪县拖住魏军,霍弋便可得到时间派兵支援成都,并从西南夷招募新兵源,或许能改变局势,最终为蜀汉带来一线生机。
若诸葛瞻听从黄崇的建议,蜀汉的历史或许会截然不同,但终究无法逃脱大势的推演。这场战争的结果,已注定了蜀汉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-专业实盘配资杠杆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