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天我们会更新一篇长文,趁这时间也来回复一下之前的留言。
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彻底铲除了曹爽的势力集团,随后曹芳封他为丞相,并赐予九锡大礼。但为何司马懿坚决拒绝了这两个荣誉呢?
关键原因在于权力并不稳固。
尽管司马懿掌握了尚书令这一重要职权,但支持他政变的那些老臣依然手握不小的权力,这些人分量极重,不容忽视。
司马家能一举拿下曹爽,背后离不开曹魏几位经验丰富的老臣鼎力相助。
比如四朝元老、太尉蒋济,在政变时与司马懿并驾齐驱,甚至同乘一辆车马。蒋济曾长期担任中护军和中领军等禁军要职,威望极高。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双重威慑下,加上太后的诏书,禁军才最终放弃抵抗(当年宣帝废黜曹爽时也特意引入太尉蒋济以增威望)。
司徒高柔被赋予假节,代理大将军职责,接管了曹爽的军事权力(太傅司马宣王奏请罢免曹爽,皇太后诏令高柔假节行使大将军军权,控制曹爽营地)。
王观则以中领军事身份掌管曹羲的禁军部队。
这些老臣影响力巨大,司马懿自然不敢轻易得罪他们。万一其中哪位也效仿司马懿,振臂一呼,以“讨伐逆贼司马懿”为由发动政变,谁胜谁败还未可知。
展开剩余79%更何况,司马懿早年在曹爽打压下退出了中央和军界很长时间,忠心拥护司马氏的人并不多。
司马懿最明智的策略是优待这些老臣,让他们继续担任三公之职,但不给予实权。等到这些老臣逐渐凋零,他们的子孙开始依赖司马家养活,到那时司马家的统治压力自然会减轻许多。
他坚信,自己的长子司马师有能力接过这份重担。
此外,司马懿还必须处理地方上两位相当棘手的关键人物。
荆州战区由司马懿亲手提拔的征南将军王昶掌控,司马懿对此颇为放心。
但在雍凉军区,夏侯玄和夏侯霸这对曹魏宗室必须被剥夺兵权。司马懿不久便召夏侯玄入朝,任命他为大鸿胪(据记载:曹爽被诛后,召玄为大鸿胪,后调任太常。玄因受到曹爽的压制,心中不快。玄自从西还后不再参与人事,亦不修饰华丽)。
夏侯霸因与郭淮关系不和,深感这次风波将殃及自身,心生恐惧,最终逃亡到蜀汉(霸素与淮不合,担忧祸及自己,遂投奔蜀汉)。
淮南战区则由王凌把持,此人无论资历、年龄还是能力,均可与司马懿抗衡(唯军事稍逊)。司马懿对王凌一直难以捉摸,心存忌惮。
而且王凌的外甥、兖州刺史令狐愚原是曹爽的亲信,曾任曹爽麾下大将军长史(正始年间为曹爽长史,后出任兖州刺史)。
曹爽死后,令狐愚与舅舅王凌暗中联手,开始秘密筹划反抗司马懿(凌的外甥令狐愚以才干任兖州刺史,驻扎平阿,舅甥二人掌控兵权,专司淮南重镇)。
司马懿在此情形下必须安抚老臣,但对两大军区的司令又不能完全信任。你说他这时候怎么敢接受那象征至高权力的九锡大礼?只要有忠于曹魏的官员或有心人串联,内外呼应,司马懿前期所有的努力恐怕会付诸东流。
这场战争打得实在不够精彩,却自诩准备充分。几方的战术和技术含量都很低,连全琮的几个儿子表现都平平,陆抗也无甚大作为。琅琊诸葛家枝繁叶茂,不至于轻易断支。最后诸葛诞的死士和吴军少有的血性倒成了这场战役中的一抹亮色,也让人感慨那些曾经的英雄已经逝去。
吴国的四大都督,没有哪一个能把局势打成这样。面对“关公”的牌面,司马昭只能哭着回家;面对“孔明”这种难度,孔明却能笑出猪叫——那份风流韵事,早已随时间远去。
与丞相司马懿的北伐系列战役、司马懿平定辽东相比,这场战事确实逊色许多。
诸葛诞这次的表现,其实与皇叔刘备夷陵之战有不少相似之处。
当年在夷道,刘备与陆逊长达半年对峙,陆逊虽未出战,但内部压力骤增,许多人跑去找孙权投诉陆逊畏敌。
陆逊写信安慰焦急的孙权:“臣初嫌之,水陆俱进,今反舍船就步,处处结营,察其布置,必无他变。”
这里的关键是,刘备并没有采取什么新招数。
皇叔究竟在等什么呢?
他一直在等待曹丕出兵!
但战争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,不能依赖别人。
诸葛诞亦然,他固守寿春,正等待着淮南地区那场关键的大雨。
在古代,雨水的力量极为强大。258年二月,魏军攻克寿春城,城破当天,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大旱的淮南突然下起了暴雨,司马昭的围垒被雨水全部冲毁(史书记载:“城既陷,是日大雨,围垒皆毁”)。
请注意:围垒全部被毁。
如果诸葛诞趁势出击,不仅可以成功突围,还有可能逆转战局,击溃司马昭。
但如果没有下雨呢?你还有什么其他应对方案吗?
死守寿春,实际上是把主动权拱手让给了城外的司马昭。
善于作战的人,是能掌控局势而不被局势所控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-专业实盘配资杠杆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